近日,多地發(fā)布數據交易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消息。比如,2月8日,東北首家省級數據要素服務中心——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吉林省數據要素服務中心正式揭牌。同日,鄭州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組鄭州數據交易中心。根據規(guī)劃,重組后的鄭州數據交易中心預計實現年交易額15億元以上,產業(yè)規(guī)模達到100億元。
近年來,我國逐步進入數據要素化發(fā)展的新階段,對數據流通利用和價值釋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地隨即加速構建兼顧效率和公平、適應數據要素特征、發(fā)揮數據價值效用的數據基礎設施。
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管理理論與技術國際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向宏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開展數據資源化和數據資產化的工作,不能僅依賴于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應在一個可信、可控、透明、公平的數據管理平臺上進行,即國家數據空間。它將為數據資產化的順利進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基礎設施建設駛入快車道
當前,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催生新的技術,重塑產業(yè)發(fā)展方式,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向數據基礎設施延伸和拓展。為此,全國各地正掀起一股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潮。
2024年7月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2025年1月份,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三部門發(fā)布《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為我國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給出了明確的方向和路徑,對于筑牢數字經濟發(fā)展基石具有重要意義;今年1月份召開的全國數據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夯實數據基礎設施和科技發(fā)展支撐力。
此外,加快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也成為今年多地政府工作報告“熱詞”。例如,浙江省提出,推進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qū)建設,適度超前布局創(chuàng)新基礎設施,有序實施大模型、數據、算力基礎性工程,加快探索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計劃市場化運營模式。北京市提出,打造國家數據管理中心、國家數據資源中心和國家數據流通交易中心。
在中國移動(110.000, 1.86, 1.72%)通信聯(lián)合會區(qū)塊鏈與數據要素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首席數字經濟學家陳曉華看來,當前,各地數據交易平臺正處于快速成長的關鍵期。建設的核心亮點在于技術創(chuàng)新與安全保障的有機結合,如新型加密技術、智能撮合機制的廣泛應用,這也標志著行業(yè)正從粗放式發(fā)展向專業(yè)化、精細化轉變。
平臺同質化等問題尚待破解
事實上,各地加速數據交易場所建設步伐的背后,一方面,是其能夠促進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并對于支撐數據基礎制度落地、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培育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翰方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數據交易平臺在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中具有關鍵作用,其憑借技術與制度雙重優(yōu)勢,能整合數據資源,促進流通交易。同時,其地方公共屬性及良好聲譽,利于服務區(qū)域經濟,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此外,數據交易所能夠通過匯聚供給、需求方及服務生態(tài),構建完整產業(yè)鏈,保障數據基礎設施安全穩(wěn)定與交易合規(guī)。
另一方面,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也成為各地加速數據交易平臺建設和完善的重要因素。上海數據交易所相關負責人稱,預計中國數據交易市場規(guī)模將從2023年的1536.9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7159億元。
不過,目前各地數據交易平臺建設不斷提速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陳曉華表示,當前各地數據交易所平臺建設仍存在平臺同質化、數據定價機制不夠成熟等問題。因此,未來各地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圍繞個性化服務、安全性提升和跨行業(yè)數據融合展開,平臺將更加注重數據治理和價值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