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 近日,黑龍江省持續(xù)遭遇強降雨天氣,哈爾濱、牡丹江等地大量基站停電、退服,部分村屯通信中斷?购閾岆U的危急時刻,通信必須第一時間恢復。緊要關頭,中國移動無人機“空中基站”、衛(wèi)星背包基站、應急通信車等硬核“神器”,在極端條件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及時打通搶險救援通信“生命線”送上“神”助攻,為開展救援爭得了先機。
衛(wèi)星背包基站,會“行走”的通信塔
此次汛情造成多地道路受阻,面對洪水導致的電力及光纜受損,為了第一時間恢復通信,黑龍江移動緊急調用了衛(wèi)星背包基站。在此次抗洪搶險中,搶險人員背負該設備,化身“蜘蛛俠”,同時發(fā)揮“通信兵”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爬山涉水,徒步穿行沒過大腿的湍急水流,跋涉車輛無法前行的泥濘山路,利用該設備迅速開展通信搶通工作,竭力打通災區(qū)通信“最后一公里”。
據了解,衛(wèi)星背包基站減少了對地面?zhèn)鬏斁W絡的依賴,適用于光纖光纜無法到達的場景,由搶險人員背負設備快速進入車輛無法通行的受災區(qū)域,能夠滿足128人同時通話,為此次黑龍江省抗洪搶險指揮提供方便、快速的應急通信服務,有效保障特殊場景和突發(fā)情況下與外界的互聯互通。
無人機“空中基站”,藍天下的信號守望者
“之前經常能在地面上見到鐵塔基站,會飛的基站我頭回見。”8月6日晚7時,一架搭載中國移動應急通信系統(tǒng)的DG-M20無人機在黑龍江省五常市受災嚴重的朗家村騰空而起,能見到基站升空,也成為郎家村村民津津樂道的“新鮮事”。
DG-M20無人機應急通信高空基站是中國移動一種全新的應急通信方式,用于快速恢復災后通信、提高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引發(fā)大面積通信中斷時,使用無人機將基站設備部署在200米空中,可保證半徑最大為3公里范圍內的通信信號覆蓋,能不間斷懸停并滯空工作12小時以上,支持350個用戶同時接入。當信號接通的那一刻,郎家村村民興奮的心情溢于言表,可以給親人報平安了,更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竟然還能體驗一次來自空中的通信信號服務。
在本次搶險行動中,無人機“空中基站”優(yōu)勢明顯,黑龍江移動已經先后在哈爾濱、牡丹江兩個災情嚴重的地市部署無人機“空中基站”各1臺,截至11日8時,累計起飛7架次。在通信基礎設施受到破壞、通信環(huán)境惡劣等條件下,無人機“空中基站”為災區(qū)及時提供了應急通信服務,同時也助力搶險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
應急通信車,快速恢復通信的“移動衛(wèi)士”
此次汛情,牡丹江大海林林業(yè)局前進林場是海林區(qū)域環(huán)形路線搶修方案的匯合點,也是牡丹江移動此次搶修最后的“硬骨頭”。前往林場的道路被洪水沖毀嚴重,多為臨時搭建救援的土路,路面崎嶇不平。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快速恢復當地林場的通信,為搶險救援爭取時間,8日14時,黑龍江移動直接將應急通信車開到了牡丹江市大海林林業(yè)局前進林場抗洪搶險最前線,2名維護人員在20分鐘迅速開啟衛(wèi)星鏈路,并實現傳輸功能,解決了半徑1000米范圍內通信信號問題,為指揮搶修和搶險調度提供了及時穩(wěn)定的通信保障。
截至11日8時,黑龍江移動已緊急向各地市派出應急通信車8臺,由專人專職24小時駐站駐守,連續(xù)支撐超過200小時。同時黑龍江移動還投入海事衛(wèi)星電話48部,用于全省各地市的抗洪搶險救災。
遠程對講機,小機器大作用
8月2日,牡丹江海林市突發(fā)強降雨,黑龍江移動搶修人員趕赴搶修現場時,發(fā)現新安鎮(zhèn)山嘴子大橋已斷,僅剩兩側各5米的殘梁,橋下是湍急的河水。在通信受阻的情況下,黑龍江移動搶修人員利用移動遠程對講機進行指揮和溝通,確保搶修工作順利進行。此次遠程對講機的使用不僅局限于山嘴子斷橋現場,還在柳河林場等10處搶修現場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搶修人員通過將10臺遠程對講機調至同一頻率,并接收到指揮員的搶修指令,在需要時隨時反饋搶修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通過這個遠程對講機,在通信受阻的情況下,我們能實時了解現場搶修進度!蹦档そ苿泳W絡部副經理蘇林介紹說,“這種技術手段的運用有效地提升了海林區(qū)域的通信搶修效率,保障了通信搶修工作的快速有序進行!
中國移動遠程對講機為抗洪搶險現場指揮調度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提供“科技力量”,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通信受阻的情況下,遠程對講機依然能夠保障搶修人員之間的有效溝通。
截至11日8時,黑龍江移動累計出動搶修人員3937人次、搶險車輛1810輛次,發(fā)電油機1790臺次、 無人機“空中基站”7架次、衛(wèi)星背包基站2套、海事衛(wèi)星電話48部、沙袋3430個、排水泵40個、應急通信車8臺、遠程對講機42臺,全力開展受災區(qū)域通信網絡搶修工作。
“洪水不退,我們不撤!焙邶埥苿涌购閾岆U人員眾志成城,聞“汛”而動,將“硬核”技術與設備應用于抗洪搶險,全力以赴做好應急通信保障各項工作,為人民群眾筑起一道道通信“生命線”。(牟曉欲、韓冰、宋學龍)